原创 丁金栋 档案春秋
雷锋精神
1962年8月15日,雷锋在执行公务时不幸牺牲,生命定格在了二十二岁。六十年过去了,但他仿佛从未离开。雷锋这个名字,在中国人的心中刻下深深烙印,坚定理想信念、善良奉献、敬业自强的“雷锋精神”,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成长与奋斗。
在这个特殊的日子,我们刊发军旅作家丁金栋先生的追忆文章,缅怀这位在平凡岗位中闪闪发光,将满腔热忱奉献给国家与人民的解放军战士。
雷锋(1940年12月18日-1962年8月15日)
1963年3月5日,《人民日报》发表毛泽东主席“向雷锋同志学习”题词。此后,全国掀起了学习雷锋精神的热潮,每年的3月5日也被定为“学习雷锋纪念日”(图源:中央档案馆)
1962年8月15日是个不幸的日子,这天,年轻的共产党员雷锋同志因公殉职。第二天,当一位同事告诉我雷锋牺牲的消息时,我如五雷轰顶,不敢相信这一噩耗,顿时泪如泉涌。8月17日,我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参加了雷锋同志的追悼会。
雷锋的事迹我并不陌生:上个世纪六十年代,我从事部队的新闻工作。1961年4月21日,雷锋应邀到大连旅顺驻军作报告。我曾跟随他采访两天,他的一言一行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。记得雷锋报告结束后政治机关派一名干部去车站为他送行时,给他买了一个面包作午餐,开始雷锋谢绝不收,后来实在推辞不掉收下了,但从衣兜里取出三两粮票说:“谢谢你们的关怀,粮票必须要交,每个人的口粮都有限,你若不收粮票面包我不能拿。”万万没有想到这就是我最后一次见到雷锋。
雷锋生前在旅顺海军部队作报告
雷锋同志的灵堂设在抚顺市望花区政府礼堂,礼堂大厅上方悬挂着一条黑字条幅,上面写着“公祭雷锋同志大会”,不知为什么下方没有雷锋同志的遗像,雷锋的遗体被沈阳军区司令部、政治部、后勤部、雷锋生前所在部队及抚顺市政府等敬送的数百个花圈所簇拥。雷锋的灵柩安放在会场的正中,四面摆放着鲜花和青松,两边有警卫战士持枪守卫,雷锋生前所在团的团首长和雷锋所在连队的战友站在两旁为他守灵,场内庄严肃穆。
1962年8月15日,雷锋同志因公殉职;8月17日,抚顺党政军民举办公祭大会
追悼会宣布开始后告别大厅内一片哭泣声,我含着眼泪站在雷锋遗体前向他三鞠躬,恋恋不舍地向这位年轻的战友告别,默默地祝愿雷锋同志走好。前来参加追悼会的人络绎不绝,有雷锋辅导过的学校学生和雷锋帮助过的白发老人。告别大厅容纳不下,只好在礼堂外临时安装了扩音喇叭。我从告别大厅走出来后,看到抚顺市区内马路两旁站立着数以万计的群众为雷锋送别,其中有部队的干部、战士,还有工人、农民、学生、儿童,他们都自动地戴上黑纱和白花,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护送雷锋同志的灵柩向烈士公园缓缓走去。
追悼会结束后,抚顺群众护送雷锋灵柩前往戈布烈士陵园
追悼会结束后,我遇到了雷锋所在部队的工程兵主任王良太将军。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在战场上从没流过泪,今天他动情地流下了泪水。他与雷锋的感情太深了,雷锋入伍后他多次到雷锋所在的连队蹲点,发现雷锋是个好苗子,便精心培养他。那时部队优秀战士入党要经过三年:一年申请,二年培养,三年入党,可是在王良太将军的建议和指导下,雷锋于入伍当年的1960年11月8日就实现了他的最大愿望—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开创了部队在和平时期发展党员的先河,人们称他是发现和培养雷锋的“军中伯乐”。
但他后悔和内疚的是没有及时把雷锋提升到连职工作岗位上。雷锋生前成为全军典型后,沈阳军区政委赖传珠上将曾对他说,要把雷锋提拔到连队担任副指导员,让他在领导岗位上早日锻炼成长。当时雷锋所在团的领导班子正在调整,落实赖政委指示行动不快,迟迟没有把雷锋的提升报告上报,后来报给工程兵党委后还没有下任命状,雷锋就不幸牺牲了。在追悼会上王良太将军悲痛万分,他说:“如果早几天给雷锋下令任职,他就不会离我们而去。”
雷锋于1960年提交的第一份入党申请书
参加完雷锋的追悼会后,我回忆起了雷锋成长走过的道路和他的先进事迹,其中他生前写下的四句名言给我留下永恒的记忆:“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,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,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,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。”雷锋是这样说,也是这样做的,表现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和高贵的品德,给后人写下了一部光辉的历史。时代呼唤雷锋精神,“雷锋”这个名字和他崇高的精神品质在时代发展过程中更加光彩照人。雷锋精神促进了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,对社会道德风尚的提升,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光阴荏苒,岁月如流,当年参加雷锋追悼会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,使我永远不能忘怀。
抚顺戈布烈士陵园雷锋墓
1964年,雷锋灵柩从戈布烈士陵园迁至望花公园
1963年出版的《中国青年》第5、6期合刊“学习雷锋同志专辑”
1963年上海文化广场举行雷锋事迹报告会,雷锋生前战友刘景凤和伊德阿为上海军民讲述雷锋的故事(上海市档案馆藏)
1963年上海举办《雷锋生平事迹展》上展出的雷锋铜像(上海市档案馆藏)
1963年,上海国棉六厂女职工正在阅读“向雷锋同志学习,做五好工人”的黑板报(上海市档案馆藏)
杂志编辑:周晓瑛
新媒体编辑:陈皓、施雨
本刊稿件均为原创,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。
原标题:《永远定格的二十二岁:六十年前参加雷锋同志追悼会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