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最大的俞姓聚居地在金华武义的俞源村,虽然是同一个姓,但是我们是否和其有所关系也无从得知。据目前所知,我们先辈是从清朝时期逃难来到这里的,在逃到这里之前,太公是先在新昌这个地方落脚的,后来其中一支就慢慢迁到了鄞县,在这里落地生根,发展至今。
听爷爷说,俞家埭曾经有很多很多的山,但是以前山没用,种不了粮,就拿山换了田地,以至于现在俞家埭一座山也没有,逝去的人的坟都造在山西那一边的山上。可是现在说起来就后悔,现在的山用来种花木,造公墓地什么的,用处多了,反而田,很多人已经不种了。
每年清明去的第一座坟都是我阿太,我爷爷的爸爸,这座大坟旁边还有三座小坟,好像是我爷爷的兄长,但他们之间年轻时好像都有矛盾都不往来了,我爷爷的兄弟我只知道一个大爷爷,以前也一直以为我爷爷只有一个兄弟,后来才知道他有五兄弟,爷爷是老四,关于这些都是清明时候大人感慨起来听来的,他们从来不和我们说这个。
等到以后爷爷也走了,我们这一辈都成家立业了,大概这座墓,这一片曾经带给我快乐的山区也会慢慢湮没在时光里了。
虽然老人们一生躬耕于田亩,对于他们来说乏善可陈,平平淡淡。可是在我们这些他们所未曾知晓的后辈心目中,那些平常,那些苦难都是不同寻常、可叹可敬的经历。
阿太的故事,从爷爷的只言片语中我也难以拼凑,就写写我知道的爷爷吧。我爷爷是个挺聪明的人,但他亲缘很薄,用我长辈的话来说,他谁也不亲近,最爱他自己,很要性命,嘴巴很好听,钱看的很牢。他常常跟我说,他小时候可聪明了,读书都是跳级的,要不是家里没钱,老早怎么怎么了。
我爷爷现在八十多了,在他的同龄人里,他的辈分不大也不小,所以其实他年轻的时候日子还是过得去的。农村里不都这样,同龄里面,辈分越大说明你家里越穷,因为没钱所以讨不到老婆,同辈的早早讨老婆的也许孩子都能结婚了你才有孩子,可不就隔了一代的年龄却同辈了。
我们村有一棵百年的樟树,那附近的老人家基本都是我们村辈分最大的,那一块的人都很穷。我爷爷农务做的还不错的,七十了还经常去田里种东西卖。阿太那时候穷,我爷爷26岁才娶了我奶奶,那个年代结婚算晚的了。
战乱都是他还小的时候经历的,他结婚的时候新中国也已经成立了,他后来种种地干干农活日子过得还不错,他都说自己是个小地主了。不过后来文革,打倒资本主义,他就又没钱了,日子过得很苦,所以人人都称赞的周总理,在他嘴里是不好的。
毛泽东那时候的文革,让他好不容易的安稳日子没了,而周恩来用他的话来说就是“保皇派”,一直都是拥护毛泽东的,别人一直被打倒起来,就他没被打倒过。不过文革那时候我外公家倒没那么惨。
我外公和我爷爷家就隔了一道墙,我外公家是真的穷,他后来就当了干部,入了党,是个老党员,名字还被挂在我们这边的博物馆里。和我爷爷的精明不同,我外公是真的老实好心,我爷爷常说我外公笨,不过我外公也没有享福的命,他已经去世快三十年了,我从来没有见过他,连照片也没有。
我爷爷一共生了四个儿子,我爸爸是老大,但是我是孙子辈里最小的,因为我还有一个大八岁的亲姐姐。我爸爸性格和我爷爷一点不像,我爸爸长得很凶,但是人很好很老实。他曾经的同学也是我的初中老师,跟我说你爸就是个老好人。他学习很好,也考上了当时我们这边最好的高中,不过家里没钱,没有再考大学。
我妈有时候嫌我和我姐“败家”,就会说我爸读书那时候每天走路去上学,就只有一瓶咸菜吃,吃到坏了为止。他不读书了之后就在小学里教书,其实如果一直教下去也不错,现在一些老教师都是像我爸那样代课然后转正的。后来他和我妈谈对象,其实这里还有些好玩的小故事。之前说过我外公以前家里很穷,我妈说大舅舅小时候吃草根头吃到哭,所以我妈的辈分挺大,和我爷爷同一辈,我三个叔叔小时候都是叫我妈姑姑的,结果后来成了嫂子。
有一次我妈和我爸去看电影,那时候可没有爆米花没有零食,我爸就带了一个苹果去,结果电影看完回来那个苹果也完完整整被带回来了,我妈说起来就开玩笑说你爸可抠了,连个苹果都不给我吃。我爸真不是个浪漫的人,但真的是个顾家的好男人,他不抽烟不喝酒,从来都是早早回家。成家之后,花销就大了,当老师的工资就不够用,我爸后来就去干五金了。
开始是在别人厂里做,我爸这个人人是老实,但头脑好,也爱钻研,后来就自己开厂了,还经常去上海出差,我印象里每次我爸出门都可以给我带一袋子青梅,那个味道现在找不到了。
十几年前五金厂到处都是,只要肯干虽然苦赚的也可以,后来我四叔叔也开了五金厂,他性格比较像我爷爷,人很懒,但是会钻营,善交际,到处拉生意,好像把我爸生意也拉走了一部分,不过他们是亲兄弟,能抢走也是他本事。
我八岁那年家里厂赚的挺多,就搬家了,还是搬在同村里,本来是在西边,和我奶奶二叔一起住,然后搬到了村子的中间部分,和我四叔成了邻居,再后来连两家的厂也搬到了一起。
说到和我奶奶一起住,在他们那个辈分其实也是很少见到的,我奶奶和爷爷在我爸妈结婚后就分居了。然后我奶奶就一直和我们住,我二叔一直都是没结婚的,他分到的房子和我原来的家是在一个院子里的,我们相当于是三家一起生活。
我奶奶是一个特别“笨”的人,这个“笨”体现在她的为人处世上。在她眼里,自己的儿子媳妇永远是别人家的好,她一直觉得她没有女儿特别命苦,但是对没有关系的人就特别有“爱心”,我小学那个阶段她不知道借了别人多少钱,现在还有没讨回来的钱。她也不知道享受,快八十的年纪了,每天说自己脚疼还一直跑田地里,我爷爷生过一次病就再也不去田里了。
这些都是大人们嘴里经常在说的,但是她对我们孙子孙女是一视同仁的,不像我爷爷,在我妈生我出院的第一天,脚还没迈进院子,我爷爷就说早知道又是个女儿生也不用生,还要罚钱。在我们搬家前,我奶奶和我们生活,我爷爷吃饭的时候就来我家吃,其余时候他们两个都各过各的,不然就是在吵架。
等到搬家了,我爷爷因为生病,然后和我奶奶关系也不好,我妈就把他接到了我家,之后快有十年都一直在我家住,直到前两年他们儿女的都劝他和奶奶一起住,说是那么大年纪了互相要有个照应,他们才又重新生活在一起。
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,厂子的生意就越来越难做了。我三叔原来是个水泥匠,后来我堂叔,就是我知道的那个大爷爷的儿子,他和我三叔叔一起开始做水利工程之类的,开始投标要很多很多本钱投进去,一直在奔走借钱,慢慢的生意做出来了,接触的工程也越来越大,前两年就成立了公司。
这时候我爸和四叔的生意越来越难做,我三叔就把他们也一起叫去做这个了,工厂也就关了。
我一直觉得我爸是一个很厉害的人,他五十多岁的时候重新转行去接触新的东西,去杭州考证,为了方便去工地,又去考了驾驶证。
那时候教车的教练觉得我爸那么大年纪了考不出,结果我爸在同一批学员里唯一一个一次性考出的,后来我学车的时候教练就和我说,你爸是一个很会自己钻研的人。
因为接触了这个生意,倒是给我姐姐带来了一桩姻缘。本来我姐二十六岁的时候,我婶婶她们都很着急她还没有谈对象。倒是也相亲了几个,都没有结果。
之后我叔叔介绍了他们合作伙伴的弟弟,他们倒是挺谈得来,挺快也就结婚了,现在我的外甥女已经快一周岁了,一直是我妈妈在带着。
我三叔的儿子四叔的女儿都是学美术出身的,也是和他们父亲做这方面生意有关,都大学毕业了,只有我还是在读大学生。
一个家族的历史是读不完的,生活还在继续,只要认真的对待每一天,相信会越来越好!
作 者 简 介
俞吉苗,女,宁波大学2016级汉语言文学师范班。
本期主编:泗榕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